創意無限 延伸學習 文章引申情意教育
教育資訊 教育專業 教育傳媒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 教育專業37期 情意教育 優秀教師中國當代有不少經典文學作品,閱讀這些著作,不僅有助於學生打好中文基礎,更能夠培養他們的文化內涵及思維發展。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中文科就着讀寫結合的單元,推出「萬物有情」主題,以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《桂花雨》為增潤文章,制訂一套教學計劃,讓學生從文章中感受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桂花的喜愛之情,並掌握動態描寫的寫作效果。這項計劃非常成功並獲得肯定,負責項目的許彥主任與黃銘珺老師更獲得2023年優秀教師選舉教學組的獎項。
由桂花雨聯想 引申情意教育
課堂先運用了不同的提問技巧,由標題開始分析作者用「桂花雨」為文章命名的原因,從標題中「桂花」和「雨」兩個關鍵的意象,帶出作者故鄉「搖桂花」的情景。教學團隊明白小朋友在活動、玩樂中會更容易投入學習。因此在課堂中,老師會讓學生模擬文章中「搖桂花」的動作,從而感受到當搖桂花樹的時候,樹上桂花搖落形同下雨的情況,幫助他們聯想文章之中作者故鄉童年時代「搖花樂」的景象。許彥主任分享:「有些同學會在課後上網搜索資料,發現不是『搖桂花』,而是用竹條『打桂花』,更會與同學分享短片。」
教學更會引申到情意教育,例如有學生覺得不應該打桂花,因為桂花會感受到痛楚。由此,老師在課堂中展開了一場角色扮演,演繹打桂花、搖桂花時,樹上昆蟲、動物的反應。小朋友對此有不同的想法,例如有小朋友認為蝴蝶會趁此機會採桂花蜜,也有同學發揮想像力認為松鼠會帶上松鼠媽媽一同欣賞桂花雨。許主任指:「其實這是好事,我們希望見到他們有更多情感表達。」
捕捉桂花細膩時刻 文字描繪落英繽紛
小朋友較難掌握動態描寫的手法和技巧,黃銘珺老師表示:「學生比較習慣描寫一個靜態的畫面,覺得植物不會動,但通過文章,學生會觀察生活中事物的變化。文章如何寫得好,便是要捕捉那種細膩的時刻。例如除了人為因素搖桂花外,風吹雨打時植物也會有動態。」課堂的角色扮演、模擬「搖桂花」的情景正正能夠帶出動態描寫教學,讓學生使用不同修辭手法,描繪出落英繽紛的情景,學習如何將桂花雨描述得更動感。
課堂後,老師也會為同學安排小練筆,讓他們讀完文章後,馬上結合寫作技巧,嘗試描寫日常所見的植物,如木棉樹、學校附近的鳳凰木、蒲公英等,作為學習動態描寫的練習。《桂花雨》除了運用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,更同時運用了五感描寫。課堂中老師讓小朋友分辨文章中如何運用五感描述桂花落的情景,視覺上桂花紛紛飄落如雨、嗅覺上桂花雨的香等。許主任分享,課堂引發了小朋友對桂花糕的興趣,於是老師更請同學們品嚐桂花糕,體驗作者用文字描寫的清香。
從文章延伸學習 引發思考探索
課堂並不單單是知識的教授,一篇文章更可以引起興趣的延展。中文科與圖書科合作,讓小朋友在課後借閱相關的課外讀物,了解一些植物的主題,又或進行資料搜集,學會自學。此外,文章作者借描寫故鄉的桂花,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。同學透過閱讀《桂花雨》除了學習到細膩的文筆及描寫的技巧外,同時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,引起了孩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。
許主任分享:「起初我問他們最喜歡甚麼花,他們回答是櫻花,因為經常去日本旅行,甚至比回鄉的次數更多,但他們在學習《桂花雨》後,他們也很希望能夠回鄉探望親友。有同學更從家長口中得知自己家鄉最漂亮的是含笑花,便從網上搜索資料,並在小練筆之中介紹給同學,令大家都想回鄉看看家鄉的哪種花最美。這是最令我感動的部分。」